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(www.jlkpzjw.org.cn)

广告位 728*90
广告位 1200*90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文学 > 会员美文 >

葵花籽

时间:2025-04-14 09:22|来源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|编辑:张锐|点击:
葵花籽(散文)
     孙原林

       开春儿那会儿,松花江刚化冻,黑土地还带着冰碴子呢,你猜咋的?那些睡了一冬的葵花籽,就跟听见闹铃似的,在土里蠢蠢欲动了!别瞅它们个儿小得跟芝麻粒差不多,裹着层木头似的硬壳(学名叫“瘦果”),可人家肚里揣着本"生长秘籍"——等天气暖和了,能蹿出两米多高的大个子,天天追着太阳转脖子,比咱家阳台的向日葵盆栽带劲儿多了!
       你要是蹲在吉林市郊的葵花田里细瞅,准保被花盘上的纹路惊着。那些左一圈右一圈的螺旋线,可不是随便长的,人家照着“斐波那契数列”这个数学公式排的队。咱本地的"白葵杂6号"特争气,花盘比脸盆还大,纹路比长白山的松针还密实。老农们都说这是"太阳公公画的设计图",要不咋每粒瓜子都能晒得匀匀乎乎呢?
       等到秋后收瓜子,你抓把吉林产的葵花籽跟别处的比比——嚯,壳儿硬得跟小核桃似的!农科院的专家拿显微镜一量,好家伙,比华北瓜子壳厚了整整两张A4纸的厚度!要我说,这都是咱东北寒冬练出来的本事,零下三十多度的天儿,没这身"羽绒服",早冻成冰碴子了。
       您知道嗑瓜子这活儿还是门跨国手艺不?早先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来的向日葵,到了咱吉林地界儿可算找着亲了。清朝那会儿,打牲乌拉衙门的老少爷们儿,愣是拿貂皮跟鄂伦春兄弟换葵花籽,碾碎了拌上长白山蜂蜜,熬出的膏子皇上都爱吃!现在市油脂厂搞的“低温冷榨”技术更绝,32度的温乎劲儿慢慢压,榨出的油透着股松花江畔的青草香,拌凉菜那叫一个绝!
       最让我眼眶发热的,还得数特教学校那帮孩子。眼睛看不见咋了?人家摸着葵花籽的纹路刻版画,那些弯弯绕的纹道道(专家说是“分形结构”),到他们手里全成了会说话的线条。有个孩子跟我说:"孙老师,葵花籽的纹儿摸起来像姥姥家火炕上的席子纹。"您听听,这哪是在做手工,分明是把阳光给摸出温度来了!
       眼瞅着要开春了,雪底下埋着的葵花籽正偷摸攒劲儿呢。开春这儿就要变儿童乐园了,到时候满园子小孩儿追着向日葵转,那景象,想想都带劲!要我说啊,这葵花籽就跟咱东北人似的,甭管多埋汰的地界儿,给它点阳光就还你个金灿灿的春天!

作者简介:
孙原林,笔名童笛。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会员。1965年生于辽源,现居吉林。1988年结业于吉林市文学函授讲习所诗歌专业。2020年10月结业于第二期全国网络作家在线学习班。2022年8月结业于吉林省作家协会、文学院诗歌创作培训班。作品散见于《起点中文网》、《中国作家网》、《中国诗歌网》、《诗刊》微刊、《中国石油报》、《石油金秋报》、《吉林日报》、《城市晚报》、《长白山故事会》、《参花》等。著长篇小说《傻瓜的邂逅》《这是神奇的对话吗》、中篇小说《同学如风》。
 
广而告之
广告位 300*300
广告位 1200*90

吉林省科普创作网 www.jlkpzjw.org..cn | 投稿邮箱:jlskpzjxh@163.com

主办单位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 | 吉ICP备2021008712号-1